一些高校专业被撤销,为啥?

近日,数十所高校发布2024年度拟撤销专业公告,有关高校合计有超百个本科专业将被撤销。教育部数据显示,最近一轮高校本科专业增设、撤销、调整,涉及布点3389个,其中撤销布点1670个,占比近一半。

高校为啥要撤销某些专业?

(图源:网络)

(图源:网络)

首先是就业前景不佳。安徽建筑大学教务处处长马巍称,该校今年撤销了3个专业,因为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太好;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熊立春说,校方统计毕业生就业信息,发现个别专业就业率低,因此选择撤销。

一些专业因为“过时”,也成了撤销对象。2023年3月,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《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》(下称“《改革方案》”),明确提出到2025年,优化调整高校20%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,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,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,一些高校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,学生很难找到适配工作岗位,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也持续走低,高校亟待在专业设置上作调整。

还有一些高校“砍”专业,是因为过去“增”得太多。有专家说,前些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增多,为尽快扩大学校规模,一些高校快速上马了不少新专业;还有高校以响应政策为名,在专业设置上一哄而上,现在到了降温的时候。

专业不但事关就业,也事关学校的定位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,一个专业,哪怕再热,但设立这一专业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,无法让学校在既有赛道上发挥优势,校方就可考虑撤销;而一个专业,哪怕被认为是冷门,但如果它是本校的特色专业,培养的是社会必需的人才,学校就应坚持举办,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。

多名专家表示,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和人才的需求多样,高校中既需要“全能选手”,又要有“单项冠军”。而要做出优势和特色,立足办学定位,集中资源打造比较优势,停止在专业上片面追求“大而全”,就是一种理性选择。

(图源:网络)

事实上,一所高校要撤销某些专业,也有一个过程。

根据《改革方案》,首先,国家层面及时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,加强学科专业存量调整,完善退出机制;其次,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学科专业建设质量检查,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、教学质量低下、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发出预警或限期整改;最后,高校参考行政部门引导性信息,做好学科专业优化、升级、换代工作,对本校专业调整进行具体规划。

相关行政部门承担预警功能十分重要。比如四川省规定,对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两年低于50%的专业,高校须限期整改,整改不到位,或连续三年低于50%的,才要求停招;黑龙江省以专业设置率、生师比、就业率、一志愿录取率和师资队伍水平作为衡量指标,高校专业若“踩中”其中任意两项,则被列为预警专业,校方可以选择撤销专业,也可以升级改造。

在实践中,一般来说,高校会先将相关专业停招几年,等该专业在校生全部毕业,再进行撤销备案,同时确保在读和已毕业学生的毕业证、学位证不受任何影响。一些高校也会将相关教师分流到相近学科专业,或鼓励支持教师访学、进修等。

总的来讲,高校撤销专业,应着眼于长期治本,而非短期治标,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,思考整个专业体系将搭建出怎样的知识与能力架构。“高校应利用此次优化调整专业的契机,推进学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,完善专业设置的专业机制建设,这比具体撤销了多少个专业更重要。”熊丙奇说。

文/点苍